虞美人,此调原为唐代教坊曲,后沿用为著名词牌名,自五代时期始,涌现出许多经典词作。
一、《虞美人·听雨》(宋末元初·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着国破家亡之痛,在他们的词作中多有表达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蒋捷的这首词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分别描写了少年时、壮年时还有如今老年时三个人生阶段“听雨”的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概括了词人的情感历程。也由此可以透见那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变化轨迹。
二、《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北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这首词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当时的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开杭州,他设宴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写了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景象,也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挚友情。
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作于南唐被灭,李煜降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感情真挚。
四、《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清·纳兰性德)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这是纳兰性德追忆亡妻的词,当时他的妻子卢氏已离世多年,长久孤寂的纳兰,总是抹不去与妻子在一起时的那些点滴快乐,总是抹不去心头似被月光镌刻上去一样的温暖回忆,便写下这首词以舒缓自己相思之苦。
五、《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北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黄庭坚因写了《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被贬谪,这首词就作于他被贬西南边地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后。这首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又抒写了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词人心中的郁结不平。
六、《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北宋·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据说,秦观在京城的时候,曾经有一位大官摆晏席,也把秦观请了去。大官的一个宠姬碧桃频频向秦观劝酒,秦观都一饮而尽,毫不推辞。当秦观也为她斟酒时,那位大官慌忙阻止,可是没想到,碧桃竟举杯一饮而尽。秦观领会这一片深情,却不能有别的表示,只能当场写下这首《虞美人》。
七、《虞美人·寄公度》(北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公元1083年,舒亶因与尚书省意见相左,被逐出京城,在家闲居十年后,再次被任用。但入京却是物是人非,他为自己的身世感到孤独和凄凉并且渴望友人的信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八、《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南宋·辛弃疾)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公元1195年,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他常到附近的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便写下这首词。
九、《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北宋·周邦颜)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这是写送行惜别之作,词的上阙描写了俩人临行分别所处的农家景色;下阙转而描写自己的心情,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的目的。
十、《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北宋·晏几道)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这首词写的是怀人怨别之情,上阙写圆月夜倚栏盼望人归,突出期盼之急切,下阙写痴情不改、满怀离恨的愁苦幽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