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年仅不到三岁的溥仪继承了皇位。此时,慈禧太后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从某种意义上讲,载沣才是大清最后三年的实际掌权者。众所周知,在这种情况下,摄政王最容易有篡位的可能,但载沣为何没有这样做?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载沣身上得到了体现。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异母弟,八岁就承袭了王爵,十八岁补授内大臣、正白旗汉军都统,十九岁开始管理新旧营房事务,二十三岁负责健锐营事务并调补满州正红旗都统,二十四岁在军机大臣处学习朝政,二十五岁补授军机大臣,最终获得摄政王封号。

这些头衔看起来都很显赫,但实际上大多是闲差事,更多是领俸禄而非日常操劳政务。溥仪的七叔载涛曾对载沣有过精准评价:“载沣是我的胞兄,他的性格我了解得比较清楚。他遇事优柔寡断,人们都说他忠厚,但忠厚在他这里等于无用。他的生活规律、谨慎小心,这是优点。若在平稳时期做王爵尚可,但若承担国政,应付重大变故,他难以胜任。”

从载涛的评价可以看出,慈禧太后之所以选择载沣担任摄政王,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慈禧掌握清廷大权数十年,阅人无数,她深知哪些人能独当一面,哪些人只能辅助治理。光绪皇后隆裕并非“垂帘听政”的人,因此在立溥仪为皇帝时,又让溥仪性格柔顺、缺乏主见的父亲担任摄政王,以保证朝政不至于失控。

关于摄政王的职权,满清入关不久就有明确规定:“凡文移皆书皇叔父摄政王。一切大礼如围猎、出师、操演兵马,诸王公大臣必须列班跪送和跪迎摄政王。元旦及其他主庆节日,满汉文武大臣朝贺皇上后,还要再向皇叔父王行礼。”换句话说,载沣本应端着鸟笼,不插手政务,但现实却迫使他站到前台。

展开全文

与肃亲王善耆和恭亲王溥伟积极推动复辟相比,载沣表现得非常豁达。面对孙中山的拜访,他坦然说道:“我拥护民国,大势所趋,感谢民国政府对我们的照顾。”当溥仪在“伪满洲国”再次出任皇帝时,多次邀请载沣去长春,结果都被他婉拒。

由此可见,载沣之所以没有篡位,是因为他内心根本没有权力欲。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也让他在历史波涛中得以善终。载沣于1951年在北京魏家胡同二十九号病逝,享年八十九岁,终其一生,平稳而安详。

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溥仪)、《金毓嶂:爱新觉罗家族百年往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11-18 01: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