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鎏金銅蠶。資料圖片

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着一個文物,是一隻金銀色的蟲子模型。這文物體積很小,只有約小指頭大,可能是整個博物館的收藏品中體積最小的了,但它卻是一隻能改變世界、改變文化的蟲子,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寶物。

這文物叫鎏金銅蠶,是漢代銅器,外形像一條金色的蠶蟲,下有三個白色蠶繭。銅蠶於1984年在陝西石泉縣出土,高5.6厘米,腹圍1.9厘米,全身首尾共九個腹節。銅蠶飽滿完整,好像正昂首吐絲,神態逼真。石泉縣自古以養蠶取絲興盛著名,鎏金銅蠶在此出土,意味着這裏的養蠶業可上溯到漢代或更早。

漢代的絲織品已行銷中亞和歐洲,這件鎏金銅蠶也體現了絲綢之路所包涵的中西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的發展。而這件文物,據推斷可能是當時朝廷賞賜給一個養蠶大戶,作為對他的獎勵和封賜,以表揚他養蠶取絲的功勞。

絲綢之路不但促進了經濟貿易,同時也助長了文化交流,讓世界逐漸連為一個整體。而這無意中改變世界的,正是能吐絲結繭的「天蟲」——蠶。

蠶曾經是中國獨有的物種,原產自黃河和長江流域,有關牠的神話和傳說很多。相傳在遠古時代的軒轅黃帝之后嫘祖,就發明了種桑養蠶,再教人抽絲編織之法,史稱「嫘祖始蠶」。

蠶非常神奇,短暫的一生,經歷了完整的蛻變過程:卵、幼蟲(蠶蟲)、蛹(結繭)和成蟲(蠶蛾) 這四個階段。蠶蟲身體雪白柔軟、溫馴可愛。牠最得人喜歡的是能吐絲達三千米,但一吐絲,就「作繭自縛」,好像一生只為人類而生。

商代已有「桑蠶絲帛」

蠶絲是自然界中最輕最細的纖維物質,質地柔軟順滑而有韌性,是紡織造衣的上佳材料。中華民族發明紡織絲綢,若由黃帝、嫘祖算起,最少有幾千年歷史了,甚至比文字的歷史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桑蠶絲帛」的字樣,這說明了三千多年前,古人已懂得植桑養蠶,再抽絲編絹。而且技術已算成熟,包括繅絲這項關鍵步驟。

古人懂得用熱水將蠶繭煮熱,讓它膨脹,裏面的蛹會被燙死,而蠶絲會逐漸剝離,就可以剝繭抽絲了。蠶絲非常幼細,要將幾縷細絲揉成一股,整理好的生絲經過織造、染整等複雜的工序後,就成了光鮮亮麗、精美絕倫的絲綢。

中國向稱絲綢之國,絲綢有如一張名片,讓西方人知道神秘的東方有一個這樣的國度。所以西方人將這個國度稱作「賽里斯」,意思就是產絲之國。中國的絲綢,古時就經過漫長的絲綢之路,去到西方的羅馬,影響這個帝國的時尚風氣。絲綢也成了比黃金還貴的奢侈品,羅馬貴族要買絲綢,就要用金幣去換。

有關絲綢之路的傳說、故事有很多,而以第一人稱去敘述見聞,且又頗具身份地位的,便只有唐朝的玄奘法師了。他在1,300年前,萬里兼程地沿絲綢之路一路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經,他將一路的見聞寫成了《大唐西域記》,其中包含許多風土人情,對於地理、文化研究都相當有參考價值。

《大唐西域記》記錄「傳絲公主」

在書中曾記載一段,說玄奘在西行路上,去到一個叫「瞿薩旦國」的地方。在這小國裏,他無意中發現了「蠶種西傳」的秘密。他發覺這地方有絲綢生產,而它的種桑養蠶技術跟中國一樣。要知絲綢的生產技術一向是商業秘密、嚴禁外傳的,玄奘就問當地人桑樹的種子和蠶卵的來源。當地人答,曾有一位中國的公主遠嫁西域,就是她把桑種和蠶卵藏起,偷偷帶來,所以此地就有絲綢生產。

經專家考證,「瞿薩旦那國」又名「于闐」,就是今日新疆和田。《大唐西域記》所述的故事又是否真實呢?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英國探險家進行考古盜掘時,在丹丹烏里克寺院遺址中發現了一塊木板,上面畫有一位頭戴華麗帽冠的公主,她左側的一位侍女用手指着公主的帽冠,好像裏面藏有什麼秘密。

人們相信這板畫所畫的,就是「傳絲公主」的故事,這也正符合玄奘所記,有位東國公主偷將蠶種藏於帽冠內,於和親時傳入西域,這幅畫被認為是「蠶種西傳」的有力證據,命名為《東國公主傳蠶種圖》。而《大唐西域記》日後也演繹成家喻戶曉的《西遊記》。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2025-06-05 10: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