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官野史”指的是一些非正式的、未经考证的历史记载,或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杂七杂八的传说。但不少人都把“稗官野史”的“稗”误读bēi,其实它的正确读音是bài(音同败)。“稗官”指的又是什么呢?

稗,读作bài,是一个形声字。禾表意,其古文字形像是一棵麦穗垂着,由禾字旁组成的字大多与农作物、谷物有关,如:稻、秆、稼、穗、稷、秋、种、秧等,在这里表示“稗”与农作物有关;卑飙升,有低微、卑贱之义。

《说文解字》中说:“稗,禾别也。”《徐曰》:“似禾而别也。稊稗也。

《广韵》中说:“草似谷而实细。” 所以“稗”指的是形似稻,却比“稻”低贱的杂草。稗草也是长在稻田中的害草,影响水稻的生长。后引申为微小、琐碎、卑微的意思。

古代的文人墨客经常把“稗”写入诗中,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还有爱国诗人陆游的诗:“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这些诗中的“稗”,指的都是形似稻的一种杂草。

“稗官”指的是古代帝王为了知道民间的风俗人情、街谈巷议、市井传闻而专门设立的一个官职,只是地位卑微的一个小官。后来用作小说或小说家的代称。

所以“稗官野史”的正确读音是bài guān yě shǐ,原指闾巷风俗、遗闻旧事的记录,后用来形容那些不严谨、没有权威性的历史资料或故事。

“稗官”就像“稗草”一样,形似稻,而不是稻,只是杂草。“稗官”的职能跟“史官”差不多,都是负责记载,但他们不是“史官”,记载的也不是正史,大多都是道听途说的闾巷风俗和遗闻旧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7-11 18: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