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得知真相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召集了整个京都的术生,然后把他们活埋了。这件事情之后被文人记载在史册里。
实际上,司马迁的《史记》也有相关记载,坑儒的人数实际上不到一百人,而且大多都是以长生不老为由招摇撞骗的术士。
但是这件事情,就彻彻底底地给秦始皇抹上了黑点,之后就被六国的人们口耳相传,被各朝各代的史官浓墨重彩地记录,大书特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其实与文化创作的关系也很密切。有一个现象比较明显,就是越和文艺作品关系密切的历史,越容易在口耳相传中被深刻铭记。比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除了李白的一首首诗,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简直就像电影一样,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秦始皇也是如此。《阿房宫赋》《荆轲刺秦王》《孟姜女哭倒长城》等至今流传甚广的文艺作品,其中都携带着秦始皇的形象,是正义还是黑暗,一目了然。秦始皇在当时的人们眼里,确实并不是个明君形象,所以在民间口碑的流传中,也大概是个暴君。
这些文艺作品,就是跨越时空的活生生的载体,载着星星点点的历史记忆,将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带到我们面前。
此外,秦朝距离现在,早已是几千年的悠悠时光。嬴政在此之前,到底是不是暴君呢?这个其实也离不开汉朝修史,所进行的夸大和抹黑。
在古代封建史上,政权更替,无缝衔接。一个朝代的灭亡,必定伴随着另一个朝代的兴衰。新王朝的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天子,通常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抹黑前朝。即便是一些比较有良心的统治者,即便不去抹黑,但也大概率不会去说前朝统治者的好话。所以汉朝修秦史的时候,必然也会有一定的抹黑成分。
假设一下,如果秦朝没有那么短命,而是延续下来了很多年很多代,那么秦始皇还会有“暴君”这个帽子吗?或许随着朝代的兴盛和延伸,他就会成为被后代所铭记的开国皇帝,功绩会被大加赞扬。
但历史没有假设,秦朝短命葬送在秦二世的手里,也自然有它必然的原因。
历史向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至于秦始皇是不是暴君,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杆秤,去衡量他的功绩与过错。
最后,秦始皇是不是这个暴君形象,还与看待的立场有关。例如在我们熟知的《荆轲刺秦王》作品中,荆轲是视死如归被人歌颂的英雄,与之对立的秦王,就成了残暴君主的化身。可实际上,荆轲刺秦王未必就是因为秦王的残暴,因为他们的国家和立场不同,荆轲是燕国太子丹阵营的,秦王则以统一六国为使命,一路征战,实现大一统。如果秦王胜利,那么其他六国就成了任由刀俎的鱼肉,自然要抵死反抗。
因此,这些口耳相传,已经形成刻板印象的“暴君”原因,仔细深究起来,也未必就完全站得住脚。
但如果说他不是一名暴君,又不太中肯。因为他在开创帝制,统一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确实也有一些行为,确确实实损害了百姓的权益。
他的功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过。因为灭六国,无数次的征战,死伤的都是黎民百姓。
正如同那句诗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