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除了前面介绍的旟鼎、五祀卫鼎,还有一件令人瞩目的镇馆之宝——多友鼎。

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馆藏文物达百万件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铜器也是多如牛毛。在这其中,造型普通、样貌无奇的多友鼎,如何脱颖而出,被认定为“国宝”呢?

因为这尊鼎不仅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器,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让人们为之惊叹。

国宝第5件: 多友鼎

多友鼎

1980年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出土。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

《诗经》中有一篇名为《采薇》的诗歌:“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暮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猃狁(xiǎn yǔn),又称俨狁、荤粥、薰育等。我们在《诗经·采薇》篇中知道了这个游牧民族的存在,他们强盛之时经常侵掠西周,是周天子的心腹大患。但猃狁与西周之间的战争具体情况,《毛序》以为《采薇》所说猃狁入侵在文王时,今文齐、鲁以为在懿王时,《汉书·匈奴传》也说懿王时,有些史书记载也是语焉不详,直到1980年这件其貌不扬的青铜器出土才算真相大白。

多友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1980年11月12日,由陕西省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的几个村民在村头东北的河道旁深约4米的细沙堆中发掘而出,后来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西周多友鼎通高51.5厘米,耳高10厘米、宽11.6厘米、厚3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口沿外折2厘米,重35千克,蹄形足高20厘米,径7厘米。出土时鼎腹底部附着厚达0.2厘米的墨灰,显然是长时期的炊烹留下的痕迹。

多友鼎造型普通,半球形体,立耳环底,器腹较深,三只蹄形足,是三足鼎最为基本的形态,除造型简单之外,铜鼎表面没有装饰精美的纹饰。

西周多友鼎腹内壁后方铸有22行铭文,铭文分两块铸成,每行字数不等,共计279个字,记载了西周反击猃狁侵犯的一场战争,是重要的上古文献,对于研究匈奴史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多友鼎铭文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铭文,许多都记载着周人反击猃狁的事件。猃狁是西周时期北方地区重要的民族之一,与西周王朝经常发生战争。当时的猃狁是西北主要的边患,时常侵扰周,劫掠财物、人口,严重威胁着周王朝的统治。据铭文记载,周厉王时周王朝与猃狁发生了战争。猃狁此次入侵危及京畿腹地,厉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激战半个月,先后在采阝、龚、世、杨冢等地战斗,共打了四次大仗,都取得了胜利。杀掉敌军三百余人,俘获二十多人,缴获战车一百二十七辆,夺回了被掳去的人民,将猃狁逐出了周境。武公将多友的战绩报告给了厉王,厉王给予以多友重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多友特铸此鼎以纪念这件事情。

青铜器发展到西周中晚期,形制逐渐趋向定制,铜器多轻薄简陋,花纹也趋向简单,但长篇铭文较多。以青铜鼎为例,这一时期的青铜鼎主要只有两种形制。西周多友鼎属于主要以半球形体、蹄足为特征,装饰纹样简单,一般仅以弦纹、重环纹或窃曲纹装饰的一类,是西周晚期的标准器形。

多友鼎铭文拓片

多友鼎铭文拓片

多友鼎的出现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价值,在书法史上也具有艺术价值。中国古文字的发展,甲骨文之后就是金文,就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钟鼎文”。

西周多友鼎铭在西周金文作品中可称长篇巨制,其笔意从容稳健,结体笃实,布局直列整齐、字间等距,疏朗宽松,给人以端庄的感觉。曲线美消除了力的锋芒,结体和布局都相当讲究,为典雅美中的上乘之作,堪称一时之楷式。从每个字来看,其造型十分优美,结体极其严谨,给人以平衡、稳重的感觉,已经没有西周早期金文的那种结构的随意性了。其笔画之间的距离空隙大致相同。无论结构繁简,字与字宁可有大小之别,而无松紧之差。布局也均匀协调,虽有行无列,却井然有序,其规范、整齐、典雅之美足资学习借鉴。

临摹作品欣赏

多友鼎的文物价值:在铭文中涉及到猃狁的铜器中,西周多友鼎是最为重要的一件。这篇铭文对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外,猃狁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游牧骑射的民族,而是有着从事大规模车战能力的民族,这是对其研究的重要新线索。这些资料对研究西周晚期的历史、西周晚期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古文字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05-11 08: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