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贴水成街
人家枕河而眠
老街古村静守
丝丝乡愁悠悠
文化底蕴深厚的相城
有着无数人心目中的
江南水乡原风景
沿着阳澄湖荡漾的清波
沺泾老街的画册徐徐展开
沺泾老街
“沺泾”是阳澄湖镇原本的称谓,旧称“淀泾”。古时,阳澄湖地区还是一片沼泽地,宋代沼泽沉淹,形成湖泊,湖床受力沉淀,遂形成两条狭长的半岛,也就是现在的“美人腿”与莲花岛。
跟着导航找,你也许会把那宽敞的中心街与兴澄街认作是沺泾老街。但实际上,真正的老街,位于中心街最西头,北栅桥下拐角往南,一条藏在角落里的小巷。
老街枕河而建,以阜安桥为中心,有南街和北街之分,解放初,街道为长不足250米、宽约2米的小石板路。依河而建,也因水而兴,这条街一度繁华至极。在老沺泾人的印象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街已是商铺林立,药店、南货店、理发店、米行、茶馆、打铁铺……短短250米,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沺泾港北老街旧图-
无论是踩在斑驳的青石板路上,还是漫步在幽深的巷陌中,抑或是伫立于石桥上,都能感受到老街的古朴自然和恬然诗意。让人不禁放空自己,去享受那份“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雅致。
1983年以前,沺泾“咫尺来往,皆须舟楫”,水乡的日子朴实、平淡却也惬意。
在家门口伸个胳膊,吆喝一声,就能买到对面南货铺的小糕点,沺泾老街的“窄”,是它带给人们最初的印象。街道狭小,却是现在老沺泾人们,曾经儿时穿梭的乐园。
老人们依稀记得,五六十年代,老街最北面的桥边,曾经开着两家米行,店老板是叔侄关系,一家叫“神河正”,一家叫“维星”。南街曾有一家无锡人开的打铁铺,店主名唤“阿狗”。店里常常火花四溅,人们便会拿一种当地人唤作“纸赤”的引火工具,“蹭”来火星点着,做饭、取暖就有了着落。
繁盛时,老街上开了两三家理发店。一到夏天很热时,理发店都会在座椅头顶的房梁上,挂一块巨大的布,牵着一条长绳,在下边缓缓拉动,简易的“风扇”送来丝丝凉爽,是一毛钱的理发就能享受到的乐事。
沺泾老街还有“北高穷,南高富”的说法。据《阳澄湖镇志》记载,明代文人高守耕,在嘉靖年间到沺泾隐居,“率子妇躬耕,惟怀永图”。清代名臣高翔麟,在道光元年,因病乞休回到沺泾老家,主持书院讲席。后来高氏子孙繁衍,遂形成沺泾集镇。民国时期,沺泾街上高姓者十占七八。阜安桥以南的高姓者为官宦之后,被称为“南高”,曾建有“庆号”、“泰号”、“恒号”三大宅第。阜安桥以北则为文人之后,被称为“北高”,“北高穷,南高富”的说法便由此得来。
-古宅“庆号”遗址-
-古宅“泰号”遗址-
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阜安桥,伫立于老街中心,两边桥堍呈梯形,由金山石砌成,石板已被风雨、行人打磨地光滑。桥南堍东西两侧有石狮子一对,桥墩西面有竖石一块,上刻桥联“北望虞山,南眺虎阜”。阜安桥南堍有阜安寺,与阜安桥同年建成。寺中有周太太(周蓉)、关帝、如来佛、观音、火神等塑像,历经多次修整。如今来寻,往往大门紧闭。据当地人说,逢年过节,这里的香火还是比较旺盛的。
走在老街上,能看到几处老砖老瓦的房子,用厚叠尘埃的窗台与门框,和着那斑驳破裂的墙面,诉说着老街悠久的历史,将过去的繁华与乡愁封存。
一条老街,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藏在旧时光里的城市灵魂,也是游子心恋的故乡。续写老街历史,延续古村故事,当前,相城区“一街一策”的老街古村保护规划项目正在进行中。未来,沺泾老街将以“烟雨江南·红色记忆”为主题进行规划改造,呈现出宜居、活力的崭新样态。
▼
欢迎关注今日相城视频号
(①进入视频②点击账号头像③加关注)
相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度假区(阳澄湖镇)、苏州图书馆、相城区文体和旅游局、相城资规分局
撰稿:葛轩琪
原标题:《真正的沺泾老街,藏在这里……》
阅读原文